桃 子 笔 记|P e a C H S a Y S
情 趣 世 界 复 兴 计 划
我们的征途是——「复兴情趣世界」,集合全宇宙最独立又最柔软,最朋克又最诗意,最觉醒又最精怪的人类。
古装剧里的女主角泡澡,总是被拍得相当美。女主角一层一层脱掉纱衣踏进浴桶或是浴池,冒着热气的水面浮着一层玫瑰花瓣,女主角伸出纤纤玉手捏上几片花瓣轻轻一抛,尽情享受在沐浴的快乐里。
可冬天一到,她们这么洗澡真的不会被冻个半死吗?哪怕是有24h不间断热水供应、有浴霸为温暖护航的现代人在冬天洗澡也会被冻到,古装剧里的洗澡戏码又在糊弄人呢?
那么,古人平时到底是咋洗澡的呢?
专门放个洗澡假
古代人可真讲究
我们现在说的洗澡,其实就是沐浴,简单地说就是全身上下洗一遍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云:沐,濯发也。浴,洒身也。洗,洒足也。澡,洒手也。把许慎说的“沐”、“浴”、“洗”、“澡”连在一起看,才更接近于我们现在说的洗澡。
早在商周时期,古人就已经开始用浴盆洗澡了。甲骨文里有个字的形状,就类似于一个人在浴盆里洗澡。
- 左为 “沐”,右为“浴” -
周初虢国季子白的青铜浴盆更是一个有力的物证,该盆长三尺九寸,宽二尺四寸,深一尺二寸,现被国家珍藏着。
春秋战国时期,洗澡这事儿在各国的贵族们之间流行了起来。《左传》记载,晋国公子重耳遭难,被迫逃到国外。有一次重耳逃到曹国要洗澡,曹共公听说他的肋骨连成一片,心生好奇就躲在浴室帘后偷看重耳洗澡。
古代的男女都是长头发,还要束发,有的古人还需要戴上一个帽子。古人的长发也很容易脏,需要经常清洁。从《周礼》的记载来看,古人每三天洗一次头,五天洗一次热水澡。
那时洗澡用的是井水,《礼记·内则》提到“内外不共井,不共湢浴”,意思是男女不可以共用一口井,也不可以共用一间浴室。那时的洗澡已经有了男女之别,也就是说,最开始,鸳鸯浴是不被允许的。
- 男女要分开洗澡啊喂! -
从汉唐开始,官员们有了专门的沐浴假。《汉书》记载:“汉律,吏五日得一休沐,言休息以洗沐也。”也就是说呀,汉朝的官员们每隔5天放一天假,让那些住在“办公场所”的官员们回家洗澡去。5天洗一次澡,对官员们来说也是必要的,否则灰头土脸又怎么会有威严的官容呢?
到了唐朝,这个假期从5天延长到了10天,被称为“休浣”。
洗澡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甚至是一种休闲活动,但对古人来说,洗澡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古人刚开始对洗澡这事,似乎更看重它的政治意义。古人无论上朝或祭祀,都必须先洗澡,这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虔诚和恭敬。
《明史》载,皇廷内宫设有“混堂司”,配“掌印太监一员,佥书、监工无定员,掌沐浴之事”。给皇帝洗澡的人可都手握着公务员的编制啊,足可见皇帝对洗澡的重视了。
从盆浴到搓澡堂子
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
洗澡用浴盆还好,但如果用浴桶,人该怎么进浴桶?而且桶里的水不是很容易冷掉吗?
放心,古人考虑得相当周全。古人会在浴桶外面放小椅子,洗澡时踩着椅子就能进去。而且浴桶是过灶的,下面是口锅,做水时盖在上面,水好了,就把盖一扭送下去垫脚,这样也不用踩到锅,所以浴桶从外观上看着有五尺高,实际的高度最多三尺。
用浴盆或者浴桶是比较私人的,如果人多又集中,这样洗澡效率太低了,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,于是乎人工浴池应运而生。
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是皇宫和寺院,因为那里聚集着众多的嫔妃和僧徒。《洛阳伽蓝记》记载,在洛阳宝光寺后园,有一间大浴室,内有用巨石砌成的大浴池,池旁五步有一口井,是浴池的水源。
前文也说到,古代洗澡多用井水,对没有热水器的古人来说,冬天把井水烧热其实是件麻烦事,但在有温泉的地方,冬天洗热水澡则十分方便,这就促进了温泉浴池的发展。
要说这大名鼎鼎的温泉胜地,当属唐玄宗“开发”的华清池。
唐玄宗后期常于冬天携杨贵妃及大批嫔妃,到骊山华清宫去度假。他下令修建了许多温泉浴池,有供皇帝洗澡的“御汤”,有供贵妃洗澡的“妃子汤”,还有供嫔妃们洗澡的“长汤十六所”,浴室有数十间之多。
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的“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”,写的就是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浴的事儿。
- 《杨贵妃秘史》,2009 -
到了宋朝,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大都市里的人流变多,从商人、手工业者再到普通老百姓,洗澡需求越发旺盛,一般人家里建起了浴室,商业性的公共浴池也开始出现。
北宋汴京,在甜水巷有“洁净浴堂”;
- 北宋画家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局部 -
南宋临安,洗浴业还成立了行会组织,叫“香水行”。
文人士大夫对浴室较为偏爱,例如苏东坡就是浴室的常客之一。有一次他诗兴大发写了首《如梦令》记述他沐浴的感受:“水垢何曾相爱,细看两俱无有。寄语揩背人,尽日劳君挥肘。轻手,轻手,居士本来无垢。”说着“您轻点搓,我身上本就没多少脏东西”的东坡先生也是有些可爱了。
- 宋朝的澡堂 -
到了元明时期,商业性的公共澡池更加普及,也更大众化了。明朝的澡池被称为“混堂”,郎瑛在《七修类稿》中说,“混堂,天下有之”。
公共澡池服务的对象,不仅有各类劳动人民“负、贩、屠、沽者”,而且还有读书人,“为士者每亦浴之”,阶层十分广泛。澡池也相当现代化,服务的项目多种多样,有冷水也有热水,有池浴也有盆浴,还有搓背、剃头、修脚等等。这些公共浴室洗澡须交“汤钱”,而各种“男女服务员”为你服务则须另外付钱。
随着公共澡堂的普及,沐浴这件事,也终于从贵族专享成为老百姓再也日常不过的事情。
古代的“洗发水、沐浴露”
纯天然无添加噢
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,人们就用淘米水来洗澡,因淘米水不仅可以去污,还具有保健功效,这在古代是廉价而又普遍的早期洗发水和沐浴露。
《左传》里写道,“潘,米汁,可以沐头。”米汁,也是淘米水,加热用来洗头,可使头发柔润,是一种很好的洗发剂。
魏晋之后,一种新的去污剂出现——澡豆。澡豆是用豆粉和药制成,用来洗手洗面可使皮肤光泽,是当时的一种高级用品。澡豆的功能堪比如今的贵妇级洗护用品,孙思邈说:“用洗手面,十日色如雪,三十日如凝脂。”
关于澡豆,在民间还有这样一段传说。在魏晋时期,王敦娶了公主做了驸马爷,某天他上完厕所出来,看到公主的婢女端着一个碗走出来,碗里面盛着澡豆,那澡豆本来是给他洗手用的。但因为王敦不知这精致又奢侈的东西的用途,误把澡豆当作面糊吃掉了,引得“群婢莫不掩口而笑”,一时传为笑谈。
古代“洗头”也用草木灰。宋代《鸡肋编》中,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,洗沐去污。
另外,皂荚也是古人们不错的选择。皂荚有润滑爽利、消除垢腻、清洁皮肤的作用,古人常用来洗澡。古人将皂角树的皂荚、香料、还有一些有美白作用的中草药混合在一起碾成细末,揉搓成团块状拿到市场上出售。
“肥皂”刚开始是指江浙地区的一种树木,这种树的果荚比一般皂角树去污能力更强,因此也被称作“肥珠子”,后来人们将皂角和肥珠子混合在一起做成洗涤产品。
- 皂角树 -
古人洗澡常用兰草为浴汤,叫做“浴兰”。早在战国时期,在《楚辞》中就有“浴兰汤兮沐芳”的话,在汉代又有“煮梅为豆实,蓄兰为沐浴”。这种用兰汤沐浴的方式,不仅可使全身散发出香气,而且还能保护皮肤。
洗浴之后,古人还懂得使用化妆品保护皮肤。魏晋时,石崇在厕所里就放置了“甲煎粉”之类的东西。甲煎是用药与美果花烧灰和蜡制成,相当于现代的唇膏,用来防止口唇皴裂。还有的古人洗澡后会涂面脂,有些像现代的面霜,也是护肤保湿的。
古人夏天洗澡,浴后还常在身上搽香粉。这香粉类似于现代的爽身粉,可以使得皮肤更滑腻,在唐宋时已普遍使用。有诗云:“扑粉更添香体滑,解衣唯见下裳红。”这说的就是香粉的妙用。
从古代洗澡的发展史来看,我国的洗浴文化始终在进步。古人洗澡的目的从只是为了讲卫生、表达对统治者、神灵的尊重,逐渐转变成了寻求自我享受。
社会在不断进步,我们的洗澡方式越来越便捷,也越来越舒服,这样想来,冬天洗完澡后穿衣服满身鸡皮疙瘩的痛苦好像也能减少一些了,咱们可不能输给古人啊。
今天,你洗澡了吗?
参考资料:
丰家骅.古人洗浴漫话[J].寻根,2008(06):59-63.
P e a C H S a Y S
撰文 芋圆
出品 桃子笔记
— 你可能错过的近期推文 —
— 桃子的店「桃桃优选」,有范儿的姑娘都逛这里 —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桃子笔记